“暮鼓晨钟故乡情,南溟得志赤子心”
这些华人会馆都是“佛山制造”
三百年前的某一天,佛山石湾一船满载陶瓷瓦缸的大船,经沙口、石湾、澜石和广州的黄埔出海。这种船有着典型的标识,那就是高高竖起的三支大型桅杆,它的动力全靠风力,佛山人叫它作“大眼鸡”。这满载陶瓷的帆船在没有台风的秋季出发,最终抵达越南南部乃至南洋诸国。卸货交易后,再经过半年休整,待第二年的春季风向转变,再顺季风回到珠江口、回到佛山。佛山陶瓷在东南亚各国最为常见,佛山“三煲”——饭煲、粥煲、药煲最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2019年7月底的一天,这是胡志明市穗城会馆副理事长卢耀南,面对佛山石湾研究团队刘孟涵一行,用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所作的介绍。而周边越南当地街坊,听到讲着广东话的佛山人来了,纷纷主动上前表达敬意。在新一轮的研究探讨中,石湾先辈前往越南,在当地建窑制陶,不仅建造广府会馆,还承建了越南胡志明市周边包括福州会馆、粤东会馆等十多座会馆庙宇建筑。
早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佛山印记
石湾瓦脊的产生与发展,与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建造祠堂的民俗有密切关系。昔日岭南民间“大小宗祖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乡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极选采,在始建者务求壮丽,以尽孝敬而肃观瞻”。珠三角现存石湾瓦脊中,最为完好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是祖庙博物馆。细心观察甚至可以发现,这些陶塑脊饰有不少场景,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尤其是岭南盛行的骑楼和西方建筑风格的洋房,都是历史上珠三角地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前沿的佐证。
在这些会馆瓦脊上留下了诸多佛山陶瓷产业输出的密码。比如在穗城会馆其中一条瓦脊上,清楚地写有“宝源窑造”,旁边则赫然写着店号地址“南(土斤)堤岸炉庵街”,并且还有工匠身份的标示“番邑何滔作”,这样的标识也同样出现在当地广肇会馆宝源窑的瓦脊之上。
在刘孟涵看来,这些信息,正是石湾工匠们不忘故乡的拳拳之心,佛山石湾人的先辈们,把自己对故乡的情结与思念都留在了高高矗立的会馆庙宇的屋顶上。也正因为此,时至今日,这些凝固在会馆瓦脊上的建筑艺术,成为观察佛山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技术输出和产业输出的最好例证,也成为在异国他乡闯荡的佛山人,对故土文化的思念和发生再联系的可能。
还不仅是“佛山制造”的广肇会馆、穗城会馆瓦脊屋顶。香港古建筑研究专家马素梅博士认为,“佛山制造”还承建了位于胡志明市第五郡属于福州帮的三山会馆,以及福安会馆、七府天后宫、先师祖庙、粤东会馆等,连同马来西亚吉隆坡陈氏书院的瓦脊,这些都成为记录佛山先辈勇闯南洋的历史丰碑。
让人无法忽视的是越南穗城会馆门口的两副对联:“暮鼓晨钟同觉悟,欧风亚雨两调和”,走出南洋的广府人胸襟与视野之开阔可见一斑。在穗城会馆屋顶的瓦脊之上,石湾陶工甚至留下了“世界维新”“文明进步”的字样,而这样的视野与胸襟,在国内现存的石湾瓦脊上,是从来不曾看到过的。
从瓦脊人物细节来看,《芭蕉洞》《六国大封相》《三国演义》……这些生动的历史和粤剧故事,生动展示在了越南多座会馆的瓦脊之上。这种用来安放在大型公共建筑屋顶上的建筑装饰,为了适应人们从下往上看的视角,瓦脊上人物都有适度的前倾,头部比例适当放大,这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视觉美学,让人备感亲切。而在时光轮回的百年间,瓦脊设计师的情怀依旧,瓦脊工匠们的独特匠心,让后来的欣赏者肃然起敬。
向海出发,对话世界历史的佛山符号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854年的一天,在南海西樵绮亭陈公的墓地前,两个陈姓兄弟叩头跪拜。然后,二人又去祭拜了土地神和北帝庙。背井离乡,出洋谋生前的仪式,在南海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大一点的祭拜的年轻人叫陈启枢,已经在越南当地岳父麦氏族人的提携下,赚得“第一桶金”。这次,他要带弟弟陈启沅一同前往。弟弟陈启沅临行前,专门带了一个书箱,里面装满了算学书籍。
第一次合作贩卖绸缎到越南,船到海南就沉没了;那就一边学习机械学,一边开设钟表修理店,同时经营杂货店;这还不够,他们又把佛山产的香云纱这种通透凉爽的面料带到南洋,专门经营染货纱绸;仅有这个还不够,春夏东南风盛的时候,再把云南的大米、槟榔、燕窝等土产运回广州珠江口……勤奋好学的兄弟俩,用了十年时间在商海中搏杀,成为越南堤岸广东街的巨商。而他们产业报国的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他们就是在越南发迹的陈启沅兄弟,后把缫丝厂引进故乡南海西樵,成为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的创办者。越南华裔刘金钟告诉记者,为了纪念这位佛山人,胡志明市现在仍有陈启沅学校和陈启沅街。事实上,穿越数百年后,历史上佛山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产业互动,在全球化时代,冥冥之中,再次以新的面貌出现,而这种互动,似曾相识。
2006年,在越南开展营销投资颇有成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市场的销售份额,美的集团投资2500万美元在越南平阳省新加坡工业园建设美的越南工业园,成立美的生活电器(越南)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电水壶等小家电产品。该项目成为美的集团第一个境外投资建厂的项目。比美的更早落子越南的是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其首条海外陶瓷整线工程就已出口越南,成为中国第一个出口的建陶整线工程项目。
当然还不只是陶瓷。在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晓辉的研究中,民国初期10多年间,华侨“旅居南洋者,为数日众。南洋群岛经济势力之现在和将来,皆大半操于华人之手。”佛山人准确地把握到,南洋华侨聚居区作为广货最主要的外销市场,海外华侨以粤籍为最多,他们嗜好本国土产,每年出口供其消费的广货达上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史料记载,彼时的南洋系农业社会,所需工业品全赖从外输入,以纱布、棉织品、五金用具、各种器皿、食品等为大宗,而这些恰恰是广货集中生产地“省佛”各镇各司工商业的主要产品形态。此外,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佛山印刷业以及武术同样对越南等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胡小安认为,18世纪中期,除米粮、锡、锌、铅等交易外,其次是书籍印刷、交易,当时有一种说法“广东刊刻,嘉定发售”,广州、佛山与越南嘉定之间的汉籍刊印与销售在当时较为兴盛。目前在越南尚能见到30多种以通俗文学作品为主的中国印本古籍,是在佛山印刷。
多年研究佛山木版年画的佛山市博物馆陈列宣教部主任程宜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30年时间,越南向佛山采购了大量木版年画,流入到越南的木版年画,行业人称之为“安南画”。史料记载,“安南画”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在佛山衙前街一家名为“义和”的商店,是由清远人潘瑞石创新的一种木版年画。这个品种在越南安南试销成功后,潘瑞石将店号改为“季华斋”。而远销越南的版画,在国内没有销路,也没有自己的名称,潘瑞石和从业人员就管它叫“安南画”。虽然存在时间只有30多年,但“安南画”在海外影响力颇大,是佛山木版年画出口产品的代表之一。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炳棠生前曾谈到,当时佛山所有作坊都做过“安南画”,因为“安南画”的需求量很大,每年春节前赶货,各家作坊都一起做。而不论是陶瓷、功夫、安南画,还是以陈启沅命名的学校和街道,佛山先辈留下的传承密码,都成为今天佛山在“一带一路”上的历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