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李广彬经营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白坭镇陈氏大宗祠成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黄龙村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丰富的党群生活……9月24日,“工业强市的乡村振兴之路——主流媒体走进佛山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继续走进三水区创意良仓、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顺德北滘黄龙村等,来自中央、省、市的媒体实地参观考察佛山乡村振兴成果。
康喜莱蔬菜合作社:发展精品农业带领村民致富
说到佛山农特产,三水黑皮冬瓜一定是榜上有名。黑皮冬瓜从最初在三水白坭试水种植到扎根白坭,远销欧洲、东南亚各国,离不开全国劳模、村民口中的农业经济能人李广彬。李广彬带领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把传统农业生产引向现代精品农业发展轨道,带动岗头及周边3000多户村民增收。
9月24日上午,媒体调研团一走进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就被这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种植场景所吸引。位于大棚里的无土栽培区,一茬茬绿油油的小白菜长势喜人,差不多又到了收割期,丰收的场景一年能经历16次。“无土栽培一年可以种植16季,比传统种植季相比提高了4倍。”李广彬介绍。
2019年9月24日,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无土栽培白菜茁壮生长。负责人李广彬介绍,无土栽培蔬菜,该种白菜一年可以种植16季,比传统栽培季提高4倍。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在育苗区,李广彬一按遥控器,自动化喷水施肥机就开始有序工作,为小菜苗浇水施肥。在合作社,现代化设备可不少。用于无土栽培的氢水处理系统一天可以生产2吨富氢水,富氢水灌溉可以提高产量、品质,减少化肥的使用。
“成本提高多少?”“原理是什么”媒体调研团连番发问,李广彬十分照顾媒体,普通话粤语轮流切换回答。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佛山发展现代精品农业的典型之一,李广彬认为,珠三角的农业要从精品农业、精细化农业方向发展。
2019年9月24日,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采收白菜。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2017年6月,合作社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佛山市农科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广东首个蔬菜类“科技小院”。22亩的科技小院共设置了基质栽培区、潮汐式栽培区、标准化培育区、水培蔬菜栽培区、水培试验区、高值作物种植区、大田栽培区共七大功能区,成为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金量”的基地。
白坭陈氏大宗祠:探索“祠堂+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众多祠堂中,始建于1511年的陈氏大宗祠因“祠堂+文化”的探索成果其而闻名。陈氏大宗祠占地10亩,是一栋四进、四合院式的建筑,镬耳耸立、龙脊蜿蜒盘旋。历史上,这个祠堂走出了陈冕、陈朝纲等名人。
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宗祠曾因岁月的侵蚀荣光不再。近年来,三水以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治理为契机,将陈氏宗祠打造成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通过探索“祠堂+文化”的创新模式有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2019年9月24日,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科副科长詹岗琳介绍,陈氏大宗祠如今已成为文化集散地,建设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并以此为基地扶持、培育了乒乓球、曲艺、龙舟等13个文体协会,文化活动不断开展。
陈氏大宗祠还突破宗族局限,成为当地具有超高人气的活动中心。不仅本地人会在这里开展活动,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也会来这里下棋、打球、跳舞、唱歌。宗祠内还有象棋协会、妇女之家等十多个活动机构,寒暑假期还可以为本村学生提供免费书画培训等,特别受村民的欢迎。
2019年9月24日,媒体记者在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采访。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我们常说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愁,如陈氏大宗祠这样的祠堂就是很好的留住乡愁的载体。”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通联部主任监制王建平对陈氏大宗祠的评价很高,他说,这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同时,还通过活化激发了新的活力,让乡情得到进一步凝聚。
创意良仓:旧粮仓改造成了现代文旅产业园
三水是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唯一县区级试点,利用传统粮仓旧址改造成的创意良仓,是三水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之一,将建设集文化、旅游、创意、商务、生活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服务的中心枢纽。
在创意良仓中,三水乡村振兴展示馆是其中一个亮点。馆内记录和展示了三水村落的历史变化,从农业三水发展到城市三水,以及各类惠民措施,反映出三水在振兴乡村道路上的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2019年9月24日,三水创意良仓。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区级试点,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上有何难点?”“三水今年有什么计划和部署?”看到三水的乡村振兴前期成果,媒体调研团纷纷拍照记录,同时颇感兴趣地发问。
据介绍,三水制定了《佛山市三水区乡村振兴“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方案》,分片实施、连片成画,推进“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着力打造岭南水乡、千年村落、生态屏障三大示范片区,带动全域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三大示范片区2019年纳入项目库260项,总投资约35亿元,目前项目全面启动,启动比例超过86.2%,计划年底完成工程量的90%。
2019年9月24日,媒体记者在三水白坭创意良仓参观三水美丽乡村振兴展览。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南方日报记者王蓓蓓表示,三水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三片联动且各片区均有各自特色。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长效机制保障,体现出一种内生动力。
北滘黄龙村:党建引领拔穷根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9月24日下午,媒体调研组一行走进顺德北滘黄龙村党群服务中心时,立刻被嘹亮的歌声吸引。原来是村中多位老人组成的金曲俱乐部在这里一展歌喉。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党群服务中心每个月都会安排红歌卡拉ok、化妆班、养生食疗课堂、早教教育、长者手机操作学堂等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2019年9月24日,黄龙村党群服务中心,每天唱红歌已成为老人的生活方式。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听完金曲俱乐部成员悠扬的歌声后,央广网记者夏燕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拍照。她说:“农村老人的生活一般比较寂寞单调,黄龙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村中老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值得点赞!”
对于十几年前的黄龙村村民来说,丰富的党群生活是无法想象的。当时,黄龙村是顺德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人均收入、股份分红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2008年起,黄龙村不断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力度,打造出阳光党务、村务。黄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仇培东介绍,黄龙村把“党建+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大力改造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成立党群先锋队,及时向村民宣传村党委工作,并通过党建引领、党员企业家示范带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打造出融洽的党群关系。
2019年9月24日,黄龙村党委书记仇培东向记者介绍黄龙村建设情况。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黄龙村认为,乡村振兴除了经济振兴外,文化振兴也很重要。”仇培东介绍,上世纪80年代,村中每家每户都会种植黑皮冬瓜,黑皮冬瓜也因此成为黄龙村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为了提升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月22号黄龙村以黑皮冬瓜为主题,开展了第二届黄龙睦邻冬瓜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村民踊跃参加。
勒流南水村:鱼塘棚舍换新颜点缀小康村
来到顺德区勒流街道南水村,一方方鱼塘围绕着村子铺展开来,昔日杂乱无章的鱼塘棚舍已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标准整洁的农用棚舍,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南水村早在1996年就作整体规划,把辖区内分为工业区、农田保护区和居民住宅区。2004年,南水村大力推进高标准基塘整治,对村内3200多亩的鱼塘进行了高标准的“格子化”整治,为日后发展高产值渔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鱼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错落分布在鱼塘间的棚舍、杂物显得“大煞风景”。今年,顺德区把南水村作为“美丽田园”建设的示范点,把鱼塘棚舍拆旧建新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2019年9月24日,走进顺德勒流南水村,昔日杂乱无章的田间塘头棚舍已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标准的农用棚舍。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南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润明介绍,鱼塘棚舍拆旧建新工作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拆除旧棚舍,以“安全、适用、美观”的原则建设棚舍或对基础较好的棚舍进行改造,在河岸等适当位置种植本地乡土树种,清理农田范围的杂草杂物等。
据悉,今年南水村共推进了50个鱼塘棚舍的建新拆旧工作,目前新棚舍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到明年,南水村将全部完成216个鱼塘棚舍改造,营造出整洁、美观的美丽田园。
2019年9月24日,媒体记者在顺德勒流南水村采访美丽田园建设情况。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以前的鱼塘棚舍很破旧,台风来临时会担心棚舍坍塌造成安全隐患,现在新棚舍建起来后,不仅安全,还让村容村貌好看了很多。”南水村村民苏伯开心地说。接下来,南水村还将持续开展工业区改造、实施复垦复绿工程等,持续美化村容村貌。
媒体声音
央广网记者夏燕:康喜莱合作社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十分关键,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珠三角乡村更需要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康喜莱合作社有102个社员,紧抓流通渠道和高科技农业两大“法宝”,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其发展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南方农村报记者王猛:信息化手段使农村集体资产一目了然
我一直比较关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因此对禅城区推广的农村集体经济数字云图印象深刻。佛山通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整合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使农村集体资产一目了然,这在全省来说是走在前列的。
记者丨唐易婷、谭海琪
编辑丨王琦玥